2015年2月25日星期三

中醫巧治乾眼症

/張碩 中醫博士


乾眼症對許多人而言已經不再陌生。它的學名為乾燥性結膜角膜炎,指由於淚液的質或量異常引起的淚膜不穩定和眼表損害,從而導致眼不適症狀的一類疾病 。其臨床表現為自覺眼乾澀,口幹,鼻幹或多飲,淚液減少,白睛無光澤,角膜、結膜暗淡不潤,重者可致失明。調查顯示,在6584歲的人群中,有14.6%的人患有乾眼症。其病因與在視頻終端前工作時間過長、環境污染、佩戴角膜接觸鏡、女性內分泌功能失調、衰老等各種原因有關。乾眼症已成為現代危害視功能的重要疾病之一。儘管如此,但目前對此病尚未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,現代醫學也缺乏特效的干預手段。其基本方法主要是補充淚液,減少淚液的流失,使用增加淚液水樣液分泌藥物,減少蒸發與暴露,抗炎治療,手術等。以上方法均是以局部治療為主,存在很多副作用,且多為治標不治本。

根據長期臨床研究,筆者認為,中醫對於治療乾眼症有一定優勢。運用中醫辨證論治的方法,通過調理臟腑、滋陰祛燥、補益肝腎、養血潤目,能夠促進淚液的分泌,提高淚膜的穩定性,明顯改善患者的自覺症狀,且療效穩定。

乾眼症屬於中醫白澀症、乾澀昏花症的範疇。中醫理論認為,黑睛(角膜)屬風輪,在髒為肝、肝開竅於目、淚為肝之液;肝藏血,津血同源,生理上相互補充,病理上相互影響,陰血不足則津液無以化生,故兩目乾澀。環境污染、手術等外界刺激可傷及眼部脈絡,使津血不能潤澤眼目,且久視傷血,血虛則津虧淚少,目失潤澤而出現目珠乾澀感、異物感、燒灼感、癢感、畏光、眼紅視物模糊、視力下降等。氣血長久不能潤養雙目,甚至會血絡閉阻,濡潤無源,以致目失血養而視力下降。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中說:肝受血而能視。指出了雖然五臟六腑的精氣皆上注於目,但目為肝之竅,尤以肝血的濡養重要。《素問·逆調論》說:腎者水髒,主津液。即腎主津液,上潤目珠。從上可以看出,淚為肝液,肝腎功能失調會導致目失肝血及津液的濡養,從而導致眼目乾燥,引發本症。故中醫治療本病的思路為補肝益腎,滋陰生津。乾眼症按照中醫辯證分為三型:肝腎虧虛型、肺陰不足型、脾虛鬱熱型,藥味主要有生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茯苓、丹皮、澤瀉、杞子、甘菊、當歸、白芍、潼蒺藜、煆石決、麥冬、玄參、貝母、薄荷甘草、山梔、柴胡等,加減出入,綜合處方,會取得了較好療效。此外,筆者給大家介紹了幾種中醫調治乾眼症的簡便方法。

1.熨目法:黎明起床後,先將雙手互相摩擦,待手搓熱後用手掌熨貼雙眼(閉著眼睛),反復三次以後,用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的指端輕輕按壓眼球。不可持續太久,也不可用力壓揉,20秒鐘即可。這個方法一來可以通過按壓眼瞼,促進瞼板腺分泌物的排出,保證淚膜的品質,二來促進眼部血液迴圈,消除眼疲勞。
2.按摩眼部穴位:可選用晴明、太陽、攢竹、魚腰、絲竹空、四白等穴位進行局部按摩。按摩穴位要注意兩點:一是穴位要准;二是一定要有適當的力度,局部要有酸沉感,否則效果不好。
3.耳穴按摩法:經常按摩耳穴,對防治幹眼等眼疾也有較大幫助。方法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拿捏耳垂(女性佩戴耳環的位置),輕輕地揉按即可,每次30下。

本文版權歸張碩博士所有,如欲轉載,請聯繫張碩博士本人。如您有病症疑問,可免費諮詢,致電留言給本人:403.890.6873,或發電郵至:dr.zhangshuo@gmail.com,會及時答覆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注意: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