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張碩 中醫博士
夏日的一天,聽聞朋友的兒子正在一所常青藤大學攻讀工科博士,我禁不住向朋友道賀,不料朋友面露愁容,訴苦說:“哎,在藤校求學真是壓力太大,我兒子累出了胃病,西醫久治不見起色。中醫能有招嗎?”“你把他帶來,會有辦法的。”我答道。“他可是覺得自己很‘科學’的呢,對中醫完全不瞭解,怎會相信你呢?”朋友有些顧慮。“勸他來看看,我會說服他試試。”我說。幾天後,趁著暑假,朋友的兒子被帶到我面前。此子樣貌俊秀,身材矯健,棱角分明;但其暗黃的膚色,倦怠的面容已告訴我,他的胃病遷延日久。“說說你的情況。”我開始收集病案資料。“兩年前,我選擇攻讀博士,研究任務非常緊張,工作常常不分晝夜,作息進食也沒有規律。一年前,我被查出得了胃病。西醫讓我服用一些抗生素和制酸藥,效果還挺明顯,但是使用一段時間後,效果就越來越差。但是,我又不得不繼續使用這些西藥,因為一旦停藥,胃就開始難受。真是兩難啊。”他告訴我。收集完資訊,我意識到這是一例典型的難治性胃病。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工作方式下,這個病例也極具代表性。
他所提到的抗生素和制酸藥,正是當前西醫治療胃病的主要“武器”。而使用抗生素治療胃病,更被視為現代醫學的重大突破。1979年,澳大利亞的Robin Warren醫生意外地發現了潛藏在胃組織中的幽門螺旋桿菌(Hp),他和病理學家Barry Marshall醫生合作,展開了大量研究,最終證明Hp可引起胃炎、胃潰瘍及其它消化道炎症。兩位學者因此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。他們的成果促使西醫開始普遍使用抗生素防控胃病,使得胃病的復發率大大降低。但是,統計顯示,即使聯合使用抗生素和制酸藥,胃病的治癒率只能達到65%,還有35%的胃病仍然是西醫的難題。抗生素對於胃病並不是萬能的。醫學界已意識到,精神因素和生活方式在胃病的發展過程非常關鍵。人若長期處於緊張、焦慮、晝夜顛倒的狀態,胃的內環境會遭受極大的破壞,與胃功能相關的神經、內分泌、血液迴圈也會不相適應,導致胃的營養狀態和防禦體系均非常虛弱。在這種情況下,任何外來因素都有可能突破胃的防禦體系(最主要是胃黏液及胃黏膜),導致系列的病理變化。在外來因素中,幽門螺旋桿菌非常顯眼。它不僅能耐受胃酸,頑強地生存下來,更能輕易地撕開已然羸弱的胃防禦體系,放任胃酸、胃蛋白酶去“蠶食”胃組織,引發胃炎、胃潰瘍甚至胃穿孔及出血。可見,僅僅靠消滅幽門螺旋桿菌並不能萬事大吉,因為胃防禦體系已經崩潰了,胃組織也在被不斷地破壞。若要治癒胃病,胃體中有大量的重建工作急待開展!如何重建胃體呢?胃病靠“養”,這是中醫提出的一條核心思想,用在此處,恰如其分。什麼是“養”呢?其實,人體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;所謂“養”,就是幫助機體創造最佳的自我修復環境。當抗生素殺滅了幽門螺旋桿菌後,“強敵”一去,多數患者煥發出曾被壓制的自我修復機制,轉化營養,重組結構,最終康復了。但對有的患者來說,不僅欠缺攝取營養的能力,也缺乏重組結構的材料,自我修復環境欠佳,導致胃病遷延不愈,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那35%的復發性、難治性胃病。治療這類胃病,中醫確與獨特的優勢。除了“養胃”的基本思想,中醫的主要治療法則還包括:疏肝和胃,健脾益氣,滋養胃陰。疏肝和胃,意在疏解肝氣,協調臟腑,消除精神因素對胃腸的不良影響,為修復胃體創造最佳的神經、內分泌環境;健脾益氣,則有利於重建胃腸道的消化功能,提高機體的營養攝取及轉化能力,為重建胃體創造功能條件;滋養胃陰,則可幫助為重建胃體補充原材料,做到有的放矢。
聽了我的解釋後,他決定接受中醫治療。我依照上述中醫法則,採用針藥並用的方法治療了四周後,他的病況大為好轉,並徹底告別了西藥。他告訴我:“我感到中醫其實是科學的。謝謝你讓我有機會聽明白了中醫的道理。”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
注意: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