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2月24日星期二

中醫巧治胃痛反酸

/張碩 中醫博士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多年前,當我剛來到卡城行醫的時候,便發現胃痛、反酸在這裡竟是非常流行。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十六歲的白人女孩。 她從十歲就開始反復發作胃痛反酸;西醫予以制酸劑及抗生素治療後,每次只是暫時緩解;後來發展到胃痛反酸每天發作一兩次,苦不堪言,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活,也給其父母帶來了很大困擾。從中醫角度,我發現她患有嚴重的胃陰不足,兼有肝氣橫逆犯胃,以致胃道失養,氣機逆亂,表現為胃痛反酸。予以針灸治療3次,輔以中藥,胃痛減輕,反酸消失;繼續治療4周後,胃痛完全消失;其後鞏固治療2周後,未見復發。患者及家人非常高興,也很意外,因為他們沒想到西醫治不好的胃病,中醫卻如此見效。其實,綜合調理胃腸道,正是中醫的拿手好戲!下面,筆者推薦一些簡單易行的中醫小竅門,防治胃痛反酸,讀者不妨一試。

治療胃病,不能不提公孫穴。刺激公孫穴可以抑制胃酸分泌(艾灸或按摩均可)。如果配以中脘穴和內關穴,則效果更佳。公孫穴是脾經上的絡穴,是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於沖脈。此穴位於足內側緣,當第1 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。取穴時,正坐垂足,從足大趾內側後一關節處往後推按能找到一個弓形骨,弓形骨後端下緣的凹陷處即是此穴。作為脾經上的絡穴,公孫穴歸屬於脾,聯絡於胃,又與胸腹部的沖脈相通,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等疾病的功效。八脈交會八穴歌中說:公孫沖脈胃心胸,取之有理氣止痛的功效。也就是說, 胃、心、胸上的病都可以取公孫穴來治。

有些人常常吃完飯後會覺得胃脘難受,而且還覺得心裡有氣出不來也進不去。由於公孫穴與胃、心相通,按摩此穴可以促進胃腸蠕動,緩解胃脹問題,對便秘也有一定的效果。此外,經常按揉刺激此穴,還可達到耐饑的目的。對於上班族來說,如果在公司加班過了飯點還不下班,可採用點按公孫穴的方法,來消除饑餓感,並預防胃痛、反酸的發作。對於脾胃氣弱的人來說,經常按摩一下小腿的脾經,並重點刺激一下公孫穴,同時內服一些藥粥(比如:山藥薏米芡實粥,此粥很適合養脾胃),就會有助於把脾胃功能重新建立起來。中醫常言:脾胃為後天之本。脾胃養好了,運化功能加強了,胃痛反酸自然就消除了。

治療胃病,另一個重要穴位為內關穴。內關穴是心包經上的要穴,也屬於八脈交會穴;位於手掌內側手腕處橫紋,往上約三指寬(2同身吋)的中央。內關穴與公孫穴一樣,也可以治胃、心、胸上的病。這源于內關穴特殊的經絡關係。內關穴通于陰維脈,陰維脈聯繫足太陰、少陰、厥陰經並會于任脈,還與陽明經相合,以上經脈都循行於胸脘脅腹。因此,內關穴善治胸痛、脅痛、胃痛、心痛、反胃、胸脘滿悶、脅下支滿、腹中結塊等。臨床上,治療胃病,常常是將公孫穴與內關穴配合使用。讀者可以通過點壓這兩個穴位,調理腸胃,防治胃痛反酸。但是,對於嚴重的胃痛反酸,建議讀者須約見醫生,不要自行處理。

本文版權歸張碩博士所有,如欲轉載,請聯繫張碩博士本人。如您有病症疑問,可免費諮詢,致電留言給本人:403.890.6873,或發電郵至:dr.zhangshuo@gmail.com,會及時答覆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注意: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。